达示>资讯> 捷温科技Thomas Stocker:中国是捷温科技现在和未来重要市场 >
捷温科技Thomas Stocker:中国是捷温科技现在和未来重要市场

近几年,随着电气化、网联化、自动化和共享化等趋势在汽车行业的深入发展,汽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可以工作、休息或者娱乐的“第三空间”,而消费者对于车内舒适性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

作为全球热管理技术的开发商和市场领导者,捷温科技一直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志在利用其创新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智能化舒适体验。捷温科技拥有较为广泛的产品组合,致力于加热与冷却技术及温度控制应用程序的研发。其中,汽车产品包括气候控制座椅、可加热汽车内饰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电缆系统及电子产品等,而医疗产品包括患者体温管理系统。

舒适最大化,能耗最小化

自成立以来,捷温科技一直深耕热管理领域,并积累了雄厚的专业技术基础。该公司的气候舒适解决方案(Climate Comfort Solutions)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产品范围涵盖气候控制座椅、加热方向盘和其他围绕司机和乘员舱的智能内饰舒适系统。就目前而言,汽车气候和舒适业务是捷温科技主要业务板块之一。 

日前,捷温科技高级副总裁兼智能内饰及电池性能解决方案总经理Thomas Stocker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传统动力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捷温科技的产品具有普适性,能够提供“恰到好处”的舒适体验;而对于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新能源汽车来说,捷温科技在保证舒适性的基础上,还能为车辆带来续航里程“增量”。

C Talk | 捷温科技Thomas Stocker:中国是捷温科技现在和未来重要市场

Thomas Stocker;图片来源:捷温科技

如今,续航里程焦虑仍是电动汽车的一大痛点。尤其是在冬天,如果车辆想要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就意味着不能在需要时开启车载空调,因为中央暖通空调系统(HVAC)是车辆第二大能量消耗系统,进而让驾乘体验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捷温科技的气候舒适解决方案CCS®是对乘客进行局部加热或冷却,而不是先加热或冷却舱内空气。“这种方案可节省大量能源消耗,并为电动汽车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 

除了提供单独的零部件,捷温科技还是热管理系统的研发商和制造商。以该公司独创的ClimateSense™为例。ClimateSense™是一种智能集成、个性化的汽车微气候系统,通过局部对流和传导方式实现加热、制冷,以提供个性化车内舒适感。根据Thomas的介绍,ClimateSense™系统采用捷温科技的创新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结合人体热生理学,不仅能自主学习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并且能识别出不同身体部位的热舒适性需求,适时、适地提供人性化的舒适体验。

Thomas透露,未来捷温科技将持续关注智能化和舒适化的研究,在车内融合更多的传感器,以控制声音、灯光、气味和温度,从而进一步整合及迭代该系统。

在电池性能解决方案(Battery Performance Solutions)业务板块,捷温科技的技术可以保护电池免受极端温度的影响,确保动力安全传输并准确监控温度和电压。借助于捷温科技的技术,在保证车辆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改善电池整体性能。

此外,捷温科技还采用其专有的机械切削工艺(MSP)技术制造电池电芯连接系统,创造出独特的薄膜导体系统取代100余根传感电缆的高集成复杂线束,进而为电池系统“瘦身”,节省大量空间,并且能够在充放电过程中提供可靠、环保和无缝的温度流,持续监控电芯温度和电压,确保电池的性能和安全。

得益于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捷温科技的电池相关业务也将持续增长。“我们预计电池业务将实现数倍的增长,并且将成为我们的支柱业务之一。”为此,捷温科技在人才和技术领域加大投入,持续打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和消费者创造价值。

创新与合作

与其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捷温科技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拥有医疗业务,可为其汽车业务“添翼”。Thomas解释称,捷温医疗业务在深度为病患提供热管理的同时,可以提供对人体热生理学的深度研究,两大业务板块的最大化协同也是捷温科技的主要方向之一。为此,捷温科技还专门设有研究热生理学的专业团队,并且聘请了一位热生理学博士负责该团队。

未来,捷温科技还将利用热生理学等医学科学,推出监测车内驾驶员和乘客体感特征的传感器。Thomas表示,“这虽然需要时间,但非常令人兴奋。未来几年,我们将有更多的创新方案。”

除了提升内部创新力,捷温科技还对外部合作抱以开放心态,积极与更多的合作伙伴搭建生态系统,为行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比如,捷温科技与大唐恩智浦半导体有限公司(DNS)于去年11月宣布,两家公司将联合开发新型电池连接系统,实现对全球汽车市场电池模块控制元件的集成。而在大功率冷却领域,捷温科技投资了以色列先进热管理系统研发商Carrar。后者的颠覆性电池冷却技术采用了热力学技术,可以使电池快速充放电。

捷温科技还于近期投资了芬兰科技公司Forciot。Forciot公司主要研发触摸、运动和力值测量传感器,未来有望被用于汽车内饰,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乘车体验。

“过去几年里,捷温科技越来越愿意进行外部合作。我们不仅聘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专业人才,还与不同行业的玩家建立合作,以带来不同的思路和理念,” Thomas在采访中如是说。

中国和欧洲

在过去两年里,虽然新冠疫情、芯片短缺等因素对全球汽车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是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仍然逆势上涨。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单一市场,中国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超过了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而今年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

Thomas在采访中表示,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我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战略,并且成效显著。不仅在整车领域实现了突破,电池制造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中国,有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和比亚迪弗迪电池等多家全球知名的电池制造商,而且很多欧洲汽车制造商也依赖中国的电池制造商。”

相比之下,欧洲市场的起步较晚,但是正在加快步伐。Thomas表示,为了实现电动化转型和碳中和的目标,很多欧洲国家相继推出电动汽车补贴方案,并且对充电设施的安装也提供补贴。

在政策的激励下,欧洲汽车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9月份,特斯拉Model 3成为欧洲最畅销车型,销量超过大众Golf和雷诺Clio等传统动力车型。根据德国汽车行业市场分析师Matthias Schmidt的预测,2021年西欧电动汽车销量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1%,将远远高于最初的预测。

C Talk | 捷温科技Thomas Stocker:中国是捷温科技现在和未来重要市场

在采访中,Thomas强调道,中国市场是捷温科技的重要市场。首先,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并且也是捷温科技很多客户的最大市场。其次,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更愿意尝试新技术。“如果想要推广技术,中国市场是个很好的选择。”

以下为盖世汽车CEO周晓莺对捷温科技高级副总裁兼智能内饰及电池性能解决方案总经理Thomas Stocker的采访实录:

周晓莺:您能否简单介绍下捷温科技以及公司业务?

Thomas:当然。捷温科技是一家全球上市公司,拥有大约11000名员工,并且员工在亚欧美分布比较平均。在我们的几大业务板块中,汽车气候舒适业务是我们主要业务板块之一,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全球气候控制座椅、加热方向盘和其他围绕司机和乘员舱的智能内饰舒适系统等细分市场,捷温科技在全球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其次,捷温的创新业务板块,即智能内饰,主要产品是ClimateSense™系统。ClimateSense™是一个集成的汽车智能微气候系统,提供个性化的热舒适体验。与此同时,我们关注电池市场,并带来创新的电池性能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捷温还有电子产品和软件业务。我们自研和制造电子产品,并在中国、墨西哥设有电子产品制造基地。最后,我们的医疗业务可以提供关于人体生理学的一些洞察,而这些洞察又可以服务汽车业务。

周晓莺:那么您负责哪些业务板块呢?

Thomas:我的职位是捷温全球智能内饰及电池性能管理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很明显,电池性能解决方案是为电动汽车以及电池相关市场提供相关产品,而智能内饰是关于电子和软件以及ClimateSense™系统及产品。概括来说,我主要负责公司创新业务板块,比如电池、能源消耗相关的新产品。我们不仅研发单独的产品,更负责整个系统的研发。

周晓莺:过去两年,行业经历了许多挑战,比如COVID-19、芯片短缺,但是捷温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您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Thomas:谢谢认可。如果没有这些危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从客户端获得了很多订单,但是因为原材料短缺导致汽车产量下滑,对我们的营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的业绩依然跑赢大盘。

主要还归因于我们的产品较容易集成至整车,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带来并升级座舱内的舒适体验。另一方面,捷温产品的单车配置率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比如,越来越多的车辆配有方向盘加热系统、通风座椅或者加热座椅。就配置率来看,这些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优势。

另外,虽然疫情导致出行或者差旅受限,但很多公司仍然坚定选择已有的供应商。很多客户说:“这是我们接触到的最专业的产品,尽管我们不能经常见到对方,但是我们希望他们参与进来,并且向他们展示我们最新的创新成果。”选择我们,就是投资未来。我认为,这些是捷温表现能够优于竞争对手的原因。

周晓莺:现在全球都在讨论碳中和,您认为碳中和将对汽车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Thomas:我认为,碳中和肯定会对很多行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不仅仅是汽车行业。

就汽车行业而言,首先,至少就目前来看,汽车并没有真的实现碳中和,因为还有柴油车和内燃机车型。虽然现在电动汽车是主流趋势,但是电动汽车的充电能源还是来自碳发电厂,因此尚未实现碳中和。

这也就意味着,在整个能源生产板块,必须有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来实现这一目标。几年前,碳中和就引发了很多的谈论,但没有明确的立法规定,而现在许多国家纷纷做出改变。例如,欧盟希望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认为这是个比较宏伟的目标,因为不仅是碳中和的问题,还涉及到材料的可持续性。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了一些客户的相关要求,而且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提出类似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评估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明确哪些材料可以回收、哪些已经实现生产的碳中和,以及如何确保我们提供的产品也可以回收。

周晓莺:您是指材料?

Thomas:是的。材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几乎所有的碳中和途径都需要考虑到环境、消费者、技术、立法、能源、生命周期等要素,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周晓莺:您也负责欧洲业务,那您能否讨论下欧洲汽车市场?

Thomas:在过去两年里,欧洲汽车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两年前,德国纯电动汽车数量较小,但是现在我居住的小区,几乎一半的家庭都有纯电动汽车。当然,这个小区也可能是个特例,可能在德国其它地方不是这样。毫无疑问,增长最快的市场就是最好的市场。在2021年春天,我的家用车也换成了纯电动汽车,这是我们家庭的第一辆纯电动车,而下辆商用车也将是一辆纯电动汽车。

今年9月份,特斯拉Model 3超过大众Golf成为欧洲最畅销车型。突然间,一款电动汽车就赶超畅销内燃机车型大众Golf。这就是欧洲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不仅是汽车,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基础设施和电池制造领域。

周晓莺:其实,中国也发生着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动汽车而不是传统动力车型。那您认为,中国和欧洲市场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Thomas:首先,中国在电动化方面肯定是遥遥领先的。我曾经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并且一直关注中国市场,见证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比如,我在宝马工作的时候就在中国推出了首个导航系统。因此,我非常熟悉中国汽车市场。

多年前,中国政府决定投资纯电动汽车。我认为这是一项英明的策略,现在来看效果比较明显。比如,中国现在有很多电动汽车和初创企业。而且,成功不仅体现在整车领域,在电池制造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的电池制造,就像传统内燃机汽车时代的发动机,都是汽车工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有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和比亚迪弗迪等电池公司,而许多欧洲汽车制造商也依赖这些电池制造商。正是这些,成就了中国电动汽车大国的地位,而且我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而在德国,就相对较晚了。因为整个行业都认为:“我们产品很厉害了,业务也很不错,全世界都喜欢我们的车,为什么还要投资数十亿去改变现状呢?”但是,几年以后,他们意识到,必须要进行电动化了。当然,这需要时间。但是,目前他们推出的全新电动车型,尤其是德国汽车制造商,是很惊艳的,与内燃机版本拥有同样的质量和舒适标准,甚至更好。我认为欧洲正在追赶,尤其是豪华车型。当然,国家补贴也发挥了促进作用。

周晓莺:针对电动化趋势,捷温拥有哪些产品?

Thomas:首先,与其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我们有巨大的优势,因为我们的产品不受动力系统影响。什么意思呢?比如,座椅气候控制产品,可以搭在电动汽车上,也可以搭载在传统内燃机汽车上。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产品。

此外,我们的标准产品可以帮助车辆降低能耗。比如,ClimateSense™系统基于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乘客和驾驶员的热舒适性需求进行个性化处理,并能学习用户使用汽车的习惯、用户喜欢的温度、舒适度以及用户何时感到舒适。借助该系统,我们可以控制汽车中央暖通空调系统(HVAC)系统,以降低能耗、节省能源。

另外一个是电池性能解决方案。捷温研发的电芯连接板,利用我们的专有连接技术将车载电池连接起来,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并且减少车辆重量。目前,该技术是捷温独创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电池热管理解决方案。我们还为戴姆勒研发了相关解决方案,并且凭借为戴姆勒研发的电池铝箔加热系统赢得了美国《汽车新闻》的PACE奖项。

周晓莺:目前电动汽车市场存在不同的技术路线。捷温会为不同路线提供不同产品吗?

Thomas:会的。我们拥有专门用于电动汽车的产品。我们的产品有两大重点,即增加舒适度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的智能微气候系统已经赢得一家全球性主流车企的量产订单。

在电池系统方面,我们还对初创公司进行了投资。比如,我们投资了以色列Carrar公司,该公司的两相冷却技术有助于快速充放电,拥有在5到10分钟内给电动汽车充满电的潜力。 

在中国,我们还与大唐恩智浦半导体合作。控制模块装配在电池连接系统中,然后获得数据,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延长电池寿命,并且给电池设计提供新思路以提供更多续航。就目前而言,电池管理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因为电池比较敏感,而我们希望能强化安全性。

周晓莺:这非常重要。那么,对于电池性能解决方案业务,您有着怎样的愿景?

Thomas:我们预计电池业务的规模不仅翻倍,还有可能是呈数倍增长,并且成为我们的支柱业务之一。我们正与很多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制造商合作,并在人才、技术、规模进行大量投资。去年,我们就在中国、韩国增加了投资,并扩大了团队,因为诸多电池制造商来自中国和韩国。此外,我们也在努力进军新领域、研发新产品。

周晓莺:这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们还看到,电气化、智能化、轻量化同样也在影响汽车内饰。

Thomas:是的。

周晓莺:您能聊聊带来了哪些变化吗?

Thomas:举个例子。有个客户联系到我们,告诉我们他们对未来内饰的愿景,并且询问我们的方案以及我们对未来内饰等领域的愿景,而这些领域会涉及到轻量化等主流趋势。我们可以减少一些常见部件,提高适用性和降低重量。

轻量化趋势,就是减少现有部件中的材料。比如,过去办公座椅又重又厚,但是现在大多数只是一层网。汽车也有类似的趋势,但是鉴于安全要求,因此不会像办公座椅那样灵活。而我们的产品需要适合这种座椅,所以我们一直在优化现有产品。比如,用较少的材料保证同样的性能。

还有我们的集成智能微气候系统。以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项目为例。该项目的目标是用我们的系统彻底取消二排的HVAC系统,进而在降低能量消耗的同时给车辆减重,同时让不降低车辆舒适度,甚至提高舒适体验这种方案不仅可以保持舒适度、节约能源,还能减轻重量,最终降低成本。

周晓莺:要控制所有这些听起来有点复杂。

Thomas:是的,所以我们公司聘请了很多有优秀的人才。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为现有业务带来了更多创新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比如,捷温科技专门设有研究热生理学的专业团队,并且由一位环境生理学和人机工程学博士负责。你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像捷温这样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会有这样的员工。

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对人体进行热管理,而且还研究其对人体的影响。基于这些研究,我们能够将热量输送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这是个挑战,但是我们热爱并积极迎接挑战。

周晓莺:其实消费者也很关注你们正在做的研究和创新。因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车辆当作第三生活空间,因此对于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您之前也提到,捷温还有医疗业务,那是不是医疗和汽车业务有着一定的关联?

Thomas: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过去,车辆外部有很多辅助系统,希望实现自动驾驶。因此,行业需要建立一个外部环境模型,而这需要融合所有的传感器。

我们的愿景是构建车辆内部的传感器融合,了解每个乘客在特定时刻的需求。我们希望车辆能够学习用户的习惯,连接至云并且创建用户档案。当然,信息是保密的。因此,驾驶员每开一次车,系统就能更了解使用习惯。

然后,我们还将推出监测生理特征数据的传感器,比如心率和呼吸频率。这也是通过热生理学实现,是医学科学。虽然需要时间,但是令人非常兴奋。未来几年,我们计划推出更多的创新方案。

周晓莺:听起来我们好像即将进入物联网世界。

Thomas:可以这么说。现在很多车辆已经互联了。如果你买了一辆新车,那么你的个人资料可能会同步更新至新车、租赁的车或者其它的车辆,包括座椅、广播电台、温度等各种喜好设置,甚至可能在上车之前就可设置好。这种方案是个性化的,并且能够自我学习。 

周晓莺:能给我们介绍下ClimateSense™吗?ClimateSense™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什么?

Thomas:我们可以把ClimateSense™比作私人舒适保护舱,每个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保护舱。我们把很多技术集成,建立一个包含所有维度的模型,而每个维度采取不同的传感器,以理解乘客现阶段的需求,比如舒适感、冷热程度。我们可以利用自有的算法告诉车辆该做什么,乘客不需要自己去控制温度,系统就能够自行判断乘客的哪个身体部位需要热量。2024年,我们将与一家汽车制造商推出这款产品。

ClimateSense™系统能够带来诸多智能舒适体验,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该系统涉及汽车内饰的多个领域,但汽车制造商的情况是,他们有专人负责座椅、专人负责车门、专人负责仪表盘、专人负责电子设备,而ClimateSense涉及上面所有的领域。所以,一个产品需要和不同的人和部门沟通,而想与他们同时达成一致并不容易,这就是挑战。 

下一步,就是ClimateSense 2.0。我们会将更多的车内传感器融合起来,可以控制声音、灯光,甚至气味。

周晓莺:对于汽车制造商的不同部门,可能会很难同时同意特定解决方案。这种情况现在有变化吗?基于我们的了解,有些行业新玩家,至少在中国,是非常乐意接受新技术的。

Thomas:是的。很多新玩家采取的是不同的方式,他们更多的是从功能维度划分。比如,他们说“我负责舒适”,这跟“我负责座椅”不一样,因为对于乘客来说,舒适不仅仅是指舒适的座椅。但是,也必须得承认,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制造商理解了新玩家的不同方式,现在他们也指派专人负责舒适业务了。

周晓莺:情况正在迅速变化。

Thomas:是的。

周晓莺:现在车辆集成了很多高科技,而且汽车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捷温如何维持自己的领导地位?

Thomas:在加入捷温之前,我与其它行业接触比较密切,比如英特尔、英伟达、高通。他们不仅提供微型处理器,还提供生态系统。我们也使用亚马逊云服务(AWS)等其它行业的产品和技术,而且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会开展积极地合作。

这也是我们和大唐恩智浦半导体、以色列电动车先进热管理技术供应商Carrar合作的原因,他们都来自不同的行业。

在过去的几年里,捷温的一大变化就是对外部合作持有开放态度。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们聘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才,带来了不同的思路。我认为,这是公司一步步发展的自然举措。

周晓莺:在您负责的智能内饰、电池性能解决方案、ClimateSense等业务板块,中国市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Thomas: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市场是极其重要的,并且对我们很多客户来说,中国是最大的市场。未来,中国也将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但是我们看到,在中国,我们的产品配置率要低于其它国家。这很有趣,因为我知道中国消费者钟爱舒适和温暖,我们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状况。

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消费者比较容易接受新技术,他们总是“我们试试看!”所以,我认为如果是要推广新技术,中国市场是个很好的选择。

周晓莺:在中国市场,尤其是年轻人,更渴望尝试黑科技,而且更容易购买新车。

Thomas:十分正确。年轻人总是很快适应新技术,因为他们总是面对很多新技术。我们也能适应,但对于我们来说更像个挑战,而对年轻人就是很自然的过程,没有障碍。所以,我认为,中国市场有很多消费者可以买得起智能科技含量较高的车型。

以上内容转载自盖世汽车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cs@way-s.cn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达示数据(www.daas-auto.com)立场。

在线咨询